玉文化中切玉工具的逐渐演变
玉文化是中华文化里浓重而雅致的一笔,我国切玉琢玉的制玉历史最早起源于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时期,或许难以想象,切玉其中一项重要的工具居然是线,期间经历了多番演变,但线其中一直长居一席,甚至是电子化的现在。
小编在此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千年来切玉工具的演变,一起感受这场智慧与自然的角力:
1、开端:新石器时代
在金属线还没出现之前,切玉是采用麻线等柔软的线材,真可谓以柔克刚。
那时的线切割需要线,水和细砂。
绳软、水柔、砂散,但是只要绳沾了水,再粘上坚硬的解玉砂,一遍又一遍地从玉石上拉过,就渐渐刻下切纹。
2、工具发展:清朝以前
从夏朝青铜器出现开始到清朝以前,制玉工具处于青铜器时代和古典农机时代,那时的玉多以白玉为主的软玉,有从纯人手运动发展到汉代的跪坐式砣机(以手拉或脚踏带动轮轴旋转的机械动力),到隋唐以后的垂足倚坐的水凳,再到宋代基本完善,就已经是下方清朝时的模样。
这是一组珍贵的黑白照片,翡翠在清朝开始工艺盛行,揭阳玉都的玉器产业就是在清末萌芽,在农闲气爽的日子里,用如今难以想象的简单工具和人力,一点一点把受富贵人家欢迎的,用于嫁娶和寿喜等的精美玉器琢出来。
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将大块的玉石进行分解。解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3、现代:磨片机
现今的切玉解料工具多用电镀金刚石等金属切片组成,根据不同原石大小选择不同机型:
这些切料机根据金属切片的厚度,对原石翡翠料子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损耗。
4、新角色:微切
在原石资源已逐渐枯竭和缅甸原石出口收紧的今天,每一颗翡翠都得来不易,更何况其中愈发少见的高档翡翠料。
切玉十分严谨和考究,如果一刀切错,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高档翡翠原石还要加上损耗度的考虑情况,所以应用于玉石的线切割机应运而生,也称微切割。
传统线切割机应用于金属,属于应用钨丝短路产生高温引发腐蚀切割的电火花切割机,特点是精准切割,损耗极小,切缝只有发丝大,当玉石等非导电体高端材料也需要这样的切割时,就采用电镀金刚石砂线上下往复运动的切割法去切割。
缝隙大小视切割物的硬度去选择金刚线直径,像翡翠的莫氏硬度在6.5——7.5之间,缝隙可以控制到0.1毫米。
这对一丝厚度都影响调光、调色、品相和价格、并且以保料为主的高端翡翠来说是极好的切割方法。
同时由于玉石微切可以精准控制,不能有丝毫偏差,在切割广片薄水料时尤为合适,既能又薄又准确,减少现行人手微切受到伤害的危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