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纷杂,易眼花,终懵心。观史以明玉德,可明志养心。玉之德不得不知,人之德不得不养。以玉比德,以德养玉,名为养玉,实为养德。
玉德人德、以玉养德;玉性人性、以玉修性;玉身人身、以玉养身;玉缘人缘、以玉结缘。
玉是有性格的,佩戴把玩中人的个性以及为人处事之道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因为玉品与人品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旦与美玉结缘,渐渐的就会有更稳重的涵养、文雅大方的举止谈吐,心性渐渐的融入了玉性。一个脾气性格急躁的人,也会变得愈加平缓温润。
玉性美
自古人们对玉的开发都是从使用和信仰两方面展开的,而且首先是从制作玉器开始的,因此对玉的优良性质的研究自古都很重视。玉美学也是先从玉性美开始研究的。古代“首德次符”的审美原则有效地促进了玉性研究的发展。
1.玉韧美
玉的硬度不能与单晶宝石相比,但它的韧性极高,居自然宝石之首。这是因为和田玉是由细粒组成和纤微变晶交织结构或毛毡状结构等因素决定的。
2.耐磨性高
和田玉因为有一定的硬度,韧度强从而具有较高的耐磨性。
3.光透柔和
与单晶宝石不同的玉石是矿物集合体,和田玉颗粒细腻,故多显半透明或不透明特性,和田玉是我国透明度最佳的玉种。和田玉光透柔和,呈现朦胧的阴柔美,与单晶宝石较强透明度、光辉耀眼、显阳刚之美呈明显对照。
4.导热率低
对冷热变化表现为惰性,冬天摸它不显很冰手,夏天摸也感不到热的刺激,冬暖夏凉,适宜于贴身佩戴。
5.化学稳定性强
和田玉自身不受酸碱磨蚀,故能埋于地下千年万年而保持化学稳定性。
6.玉声美
和田玉质地致密,敲之声音远播,“金声玉振”就是表现玉声美的感悟。
玉德美
“德”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周代提出德的标准是“施实德于民”。玉德是根据治者德政的需要,以比附和抽衍的思维活动将玉固有的质地美转化为思想修养和行为准则上的最高标准的德。见诸于古籍的玉德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多种学说。这是玉文化中伦理道德方面的领域,属于社会美、精神美的范畴。最终落实于“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以玉德约束君子的社会行为。玉德提出于奴隶社会后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许慎改变了孔子的十一德,为玉有五德,这是历史上玉德的最后诠释,成为玉文化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的精神支柱,给玉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其永葆青春。
1)玉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润指细腻光、湿润、润滑;润泽指玉石断口的油脂光泽,比喻施恩泽;温指温和柔和。意思是说,玉的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本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
2)玉义:“自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石富有正义感,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现。
3)玉智:优质玉可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估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的智慧和远谋的表现。
4)玉勇:玉虽硬度不算天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先坚贞不屈德勇敢精神,即使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玉洁:“锐廉而不忮”,廉即廉洁,清廉;忮积嫉恨。指玉碎之后,端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玉,石之美者。”因为美,石才实现了向玉的转化。因为玉美具有丰富的观赏要素才能转化为精神,从而使玉成为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载体。可见玉美学研究在中华古文化中的重要意义!